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花开寂然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切,都会顺流而下......

 
 
 

日志

 
 

解读孩子的关键期(李跃儿)  

2010-05-01 14:45:24|  分类: 育儿宝典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解读孩子的关键期(李跃儿) - 子青 - 子青

0—1岁关键期

秩序敏感及安全感建构时期
    作为一个婴儿,当他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能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生活环境中所有的因素固定下来做为一个模式,使之成为自己安全的需要,这就是安全感建构关键期的特征。
    从出生后孩子就开始了这一活动,到3、4个月时已经能明显地表达出来,当环境更换后,孩子就会显出不安和恐惧,出现反常的情绪。这一状况有可能会延续到1岁半到2岁。这个家里的模式被铭刻在自己的大脑中,离开了这个模式孩子就会感觉到不安全,当感觉到不安全时,孩子就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样就会迫使成人不得不把他们再带回那个安全的港湾之中,孩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确定自己是安全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妈妈穿了某件衣服,孩子开始大哭,不知所措的成人会用各种方式来哄孩子,孩子哭着说:“不是……不是……”;家里的某一样东西被挪动了,孩子也会大哭;每天从姥姥家到自己家要走固定的那条路,如果走的不对,即便快走到家了,都得哭着要求重走;不许妈妈穿爸爸的衣服,不许别人穿妈妈的拖鞋……这些都属于秩序敏感现象,这就是秩序感的需求。
口的敏感期        
    当婴儿3个月的时候,正到了口的敏感期最明显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已经能抓到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并且他们会用手去抓他们看到的喜欢的物品,然后送给他们的嘴巴,他们的大脑会自然的进行跨通道的统合。(婴儿出生后的两三个月左右就进入口的敏感期,这时最明显的特征是将抓到的物体送到自己的嘴里去啃。这个时期的婴儿急切地用他的嘴唇和舌头去感受事物,凭借舌头的味觉和嘴唇的触觉吸收环境中可以抓到的每一样物品(包括自己的手)的特质,以便确定采取行动的方法。
手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地使用手的过程中,婴儿发现了自己的手。这时,口也被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当口部不象新生儿那样敏感的时候,婴儿的注意从嘴唇转向手,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这时的孩子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这使他们所感受的事物范围扩大了许多。
    进入手的敏感期之后,孩子和成人的冲突越发扩大化。
    儿童探究这些物品就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他们探索的方式绝对不是能够令他们的父母感到愉悦和舒服的。他们会把爸爸曾经送给妈妈的那条有深刻纪念意义的真丝围巾拉出来不断地在地上拍打,搓揉,还会毫不珍惜地把口水、鼻涕甚至满手的油抹上去,而绝不会珍惜地充满爱意地将真丝围巾轻轻折起,轻轻地放在家里最受尊重的地方,一旦儿童把它当成工作材料后,是不会用爸爸妈妈那样的情感来爱护它的;他们会把正在吃着的香蕉抓捏得稀烂,去体会那种粘乎乎的感觉;如果他们捏碎了一颗鸡蛋,发现这个圆圆的蛋壳里有一些粘乎乎的东西,就会在打破并感受完第一个之后,再去感受第二个;他们会探索所有的柜子,抽屉,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抓出来,扔在一边……

1—2岁关键期

腿的敏感期
    儿童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手的敏感期来临之前,儿童就试探通过自己的运动方式,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一开始他们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带来腿和手的谐调运动,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这时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感到鼓舞,因为他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像获得第二次诞生一样令他欣喜。接下来他们学会了行走,自行活动将儿童带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这时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时期。儿童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碰触的感觉而不断地行走,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这就有了腿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儿童会发狂般地要走路,这也是成人最累的时候。因为孩子个子小,走路还不稳,他们会一刻不停地往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走,成人要跟在儿童的后面,必须得弯下腰才能够扶着他们,使他们不至于摔倒,这使成人非常地劳累,宁愿把他们抱在怀中而不愿意一直弯着腰还要让自己跟上那蹒跚却飞快的脚步。
这时的孩子有一个特征:就是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和乱就往哪里走,并且喜欢在一些高高低低的台阶上重复上来下去。这对于还不能掌握走路平衡的一岁多的孩子,的确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行为了。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孩子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这使他们实在不能理解一个走路不稳的人为什么非要走不平的路。


探索物质本质时期
    在两岁之前,孩子大都先探索物质表面的感觉,将物体翻过来掉过去的触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弧的,还是有楞的,注意物体是大块的,还是细小的,并且用他们的手去感受物体的这些特质。到9个月后,他们就开始探索物体是否能够滚动,是否能够旋转,把整齐的物品弄乱,使物品移动发出声响,一岁半到两岁这个阶段,他们就开始探索物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装在哪些里面,哪些可以排成一串……这些都是关于物体空间关系、体积、质量、因果这些特质的探索。几乎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民族,哪个性别,在这个年龄段所探索的物质特质都几乎相同。

2—3岁关键期

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时期
    孩子两岁多后,逐渐的从物质特质的探索转向了对事物与自己关系的探索。也就是探索自己拿着物品能做什么?至此孩子对物质进入了使用性质的探索,其实就是物质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孩子拿到物品的时候很少再去关注到物体的质地和形状,更多的为发现了物质的功能而愉悦。他们通常不会再拿到一个积木去抓捏、啃咬,不会对那个积木的棱非常着迷,而是对它可以怎样被自己利用,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使用这个物体与其他物体结合实现自己的想法感兴趣。
    在这一时期里,孩子出现了更多的情绪状况。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设想不能每一次都被他们的肢体所实施,当现实的结果与他们的设想不一致时,他们就大光其火,甚至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万物都应该按照他们的设想来呈现。
    在这之前,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想要实现的某个目的相关的事物与他们之前的关系,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他们没有设想,也没有经验,要做的事情的想法与他们的行为是同时出现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那些事物是完全受他们指挥的,还是他们的指挥是有限的。在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们不会去评价这个事情的结果,除非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肌体受到了损伤,感觉到了痛苦,他们才会有不良情绪。如,他们要去搬一个小凳子,结果在搬的时候,不慎被凳子拌倒,摔疼了,他们才会哭,这个哭是因为疼而哭的。
    到了两岁这后,如果他们想把凳子按照他设想的样子搬起来,在搬的时候,由于凳子的光滑或者沉重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被搬起来,他会为这个不如愿而大哭。
    越接近三岁,这种迹象越明显。他们象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身边的物品与自己的设想相一致。实际上这是因为经验过少,而刻守一种经验造成的。
    在没有经验的时候,不会产生比较,他们也不会痛苦,在经验多了之后,他们会判断已有的经验是否合适于现有的行为,他们会找到失败的原因,所以也不会痛苦,只有在这个时期,他们所具有的经验,比没有要多,比够用又少,所以造成了他们的执拗,这也是人们所说的难对付的两岁。尤其到两岁半之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一个孩子坐电梯,他要按电梯的开关,突然想到,不要家长抱着他按,要像家长一样自己站到地上来按,结果发现自己的个头不够高够不着开关,他就会为此大发雷霆。这时成人们经常感觉到莫名其妙,觉得孩子很不讲理。
    这一个阶段,蒙台梭利称之为“执拗敏感期”。儿童执拗期的状态要一直延续到三岁半之后。经过很多这样的碰壁之后,儿童逐渐懂得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哪些是他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无法改变的。于是,就不会为太阳不从西边升起来而大哭了。
    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会刻板地困守自己喜欢的一些物品的形状,如果这个形状无意间被破坏了,或者在人的生活过程中必须被破坏,孩子就会非常痛苦,因而大哭大闹。经过一段时间烦恼的磨练后,孩子也能够分清哪些物品是可以长久保留那种完整形状的,哪些物品是需要被使用,因而不能保留完整形状的。这也是对事物与人的关系认知的一个开始。

3—4岁关键期

探索事物与精神的关系时期
    孩子到了3岁以后,他的工作目的是为了实现他大脑里的一个精神内涵,儿童通过跟物体互动,物体沉淀为精神内容,与孩子在环境中吸收的其它精神内涵合而为一成为孩子精神的那个人。
    孩子开始注意到了物质可以代表自己内在的一种想法和情感。孩子在这个时候,他的工作只有目的,他进入工作的时候就有目的。物质在孩子的眼里再也不是物质本身,他的工作主要是探索物质的利用价值,物质可被利用的特质。当一个孩子拿到一个物质的时候,这是个什么东西,是什么材料,什么质量,他可能都没有注意,他拿到这个东西的目的就是去实现他的愿望。这个时候孩子就不再探索事物表面本质,而是利用这个物体做为一个材料去完成自己的设想,也不将自己的注意投射到感受这个物体上,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设计着那个令他着迷的结果。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进入纯精神的工作。比如说泥巴,他不再象两岁多的孩子,在那里摸泥,抓,拍,在感受泥的本身;三岁多的孩子开始试图把泥巴往树上抹,往墙上抹,看看抹到树上,墙上会怎么样,他们已经开始在感觉泥可以怎么用,三岁半以后开始探索物质可利用的价值。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孩子还没有养成工作的习惯,如:在家里被照顾得过于精细的孩子;还有家里父母不以工作为引领方向的孩子;再就是在幼儿园里以读、写、算为教学主导的孩子,他们不习惯于动手。如果成人一直用语言、读书等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只喜欢使用大脑而不使用肢体。这样会造成孩子过于信任自己的想法,但想法能否被实施却没有认知。如果偶尔孩子想实践自己的想法,一动手却发现结果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会放弃实践,更加沉迷于幻想,进而对真实的人类的行为和真实的事物都不太感兴趣,也没有耐心去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孩子在将来会受到打击,因为在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无法被自己实施也无法被别人实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己不行,和自己不如别人这样的自我认知。
探索友情时期
     在这同一时期,儿童开始注意友情,注意某一个人跟自己关系很好,注意到人和人之间有一种感情在联接。这种感情让儿童非常沉迷,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非常注意谁跟自己玩谁不跟自己玩,谁是自己的朋友谁不是自己的朋友,并为此产生很多的快乐和烦恼。
    无论如何,快乐和烦恼都会为儿童带来对于友谊的热爱和追求,为日后练习进入群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对友谊的追求,使他们开始了经营友谊的练习,这对于人类这种为他人提供服务才能获得生存机会的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内容。
    我们观察,在孩子有意识地追求友情的早期,一般都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在这一段时间内,孩子会千方百计在家里寻找她所要追求的那个孩子可能喜欢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去送给那个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一直会每天都寻找各种各样的东西拿去送给那个孩子。
    有的父母为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而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巴结别人,其实这种巴结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利,是孩子发现物质可以交换来非物质的礼物,并且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开始。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情。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友谊,会练习用情感交换友谊。


4——5岁关键期

1.【解读】

探索他人心智时期
    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使用物质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边工作边设计,并且跟身边共同参与工作的孩子一起进行构思探讨,互相吸取意见,并及时改变自己的设想。在这一年龄段,他们会更加广泛地将不同特质的物质组合在一起,这时,他们象一个文学家或者一个科学家一样,完全忘我地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超越着自己,使身边所有的人或者物浑然一体的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四岁的孩子开始广泛地跟人互动,孩子开始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是不一样的,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开始试着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没有真的发生。这就是我们成人定义的“撒谎”行为。同时,孩子还会试着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看看别人是否能够发现,当孩子知道别人只要没看到就不知道时,会感觉到非常新奇,于是还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我们成人又给这种行为定性为“偷”。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这种行为是可怕的,担心不及时制止,就会留下这样的毛病,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撒谎和偷东西的人。那么大家就可以看一看身边的人,有多少人没有在童年有过撒谎,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现在仍在撒谎,仍在偷东西。当然,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状况,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真的在将来会成为一个有撒谎习惯和偷东西习惯的人,但是首先,我们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心智与别人心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必须得了解的,否则一个成人如果以为自己想的事别人都会知道,那将无法放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隐密的心理活动和独处的空间,否则将会感觉到活得很累。
    孩子的撒谎分许多种情况,有些情况孩子不是在探索别人的心智,而是出于别的原因,这时家长就得细心判断孩子撒谎的目的。有时从孩子的撒言中可以看到我们成人所犯的错误和孩子所处的困境。通过对孩子的撒谎的判断,我们知道,我们是该等待孩子成长,还是该帮助孩子脱离困境,还是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
    一般孩子撒谎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探索他人心智
        ——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故意捉弄别人
        ——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2.【关键期帮助】

    ●耐心听孩子的叙述,不管他们叙述的内容多么的不着边际,不要去评价孩子
的叙说内容,只说“原来是这样”,“噢,我知道了”。相信孩子有一天会了解事实的真相。真相要通过孩子的探索和认知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家长在这种时候直接地告诉孩子,使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
    ●不要因为孩子给你讲述的思想像童话,你就给他读一些更不着边际的童话
听,你给孩子读的故事尽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生的,和能够比较出故事中的人物所想的和实际事物之间有结果的。尽量不给孩子读那些给成人们写的童话故事,会唤醒孩子很多对生活的不实际的认识和忧伤、悲凉的情绪。
如果孩子是在探索他人的心智
    有一个孩子告诉老师:我今天在路上见到一辆黄色的车翻了,有一个司机叔叔从车里爬出来,脸黄黄的。
    老师知道那天那条路上根本没翻车,但是这个四岁孩子说的很好,形容的很准确,他甚至可以说出一个人在受到惊吓后脸色是黄黄的。老师就故作惊讶地问:噢,是真的吗,那个车翻倒了以后,司机叔叔有没有流血?
    孩子听到后,马上接着说:他的头都破了,从这儿流出来一道红红的血。边说边用手比划。老师听后没有揭穿他,这是为了给他一个撒谎的时间,让他发现别人的心智和他自己的是不一样的,他需要得到这样的验证。
    当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有可能就是从故事里或是其他人那里听来了这样的事情,并加以想象,当他向别人表述的时候,有可能不知道要对听来的故事和想象的内容加以说明,于是说成自己看到的。还有可能孩子需要转述这个故事,为了更可信一些,把听到的或者想象的说成自己看到的,这样会更可信一些。也有可能,孩子看到了自己大脑中的想象,所以在表述的时候说成自己看到的。另有可能,就是孩子即想陈述这个故事,又想探索别人是否能察觉这个故事不是真的。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性,任何人也说不了太准确。
    但无论如何,当一个孩子这样向我们讲述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因为判断出他在撒谎而直接指出他在撒谎,并且严重地警告孩子以后不可以撒谎。因为孩子在陈述这件事情时,所发的心愿是与别人沟通,想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告诉别人,或者把自己的一种情怀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成人对撒谎的指责可能破坏了孩子与别人沟通的愿望和分享情感的美好心愿,并使孩子注意到撒谎这件事情。
    如果孩子知道了这就是撒谎,而且成人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被称之为撒谎的这件事,孩子就有可能发现:哇,这是一件大人不让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叫撒谎。他明天会用更高级的方式去撒谎,他会把他的心智全部拿来练习撒谎,因为成人刺激了他对撒谎的注意,所以孩子就将智慧用到撒谎上,来练习撒谎的能力。撒谎的技术象别的技术一样,会越练技巧越高超,练习得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最后连他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这种时候,如果撒谎成为一种习惯,将很难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可以给孩子几个月的撒谎时间,几个月之后,成人需要帮助孩子,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言是不成立的,撒谎的事情可以被别人揭穿。要让孩子发现,只要他撒谎,就会有人揭穿他。这样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成就感,也就不撒谎了。
    这个时期,成人要特别注意,每一次都要及时揭穿孩子的谎言,一次都不能让他成功,如果哪次又让孩子钻了空子,撒谎成功了,这个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愉悦,又会连续不断地撒谎。
    一般情况,孩子撒几次谎后会自动地不再撒谎,如果成人能够做到在孩子探索心智的那几个月中每次发现孩子撒谎,都即不鼓励也不指责,平静地听着,孩子也会失去对撒谎的兴趣。
如果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有时,人们给四岁多的孩子叙述一件真实的事情,经过几次重复后,如果问孩子的方式会诱导孩子将自己听到的说成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孩子就会顺应成人的思路,把听到的说成是自己看到的,有时候,孩子还会在这种暗示之下把想象的说成是实际发生的。这是因为孩子还不太注意去区别哪些是实际发生的,哪些是想象的,孩子们不太在意把想象的说成实际的有什么不好。所以,把想象的事情说成真实的,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模糊的界线。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儿童不能做为证人,在法庭做证,童言无欺这句话是不对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个人先进来告诉他们:莫丽太太家的珠宝有一天被一个小偷偷走了,莫丽太太回到家,看到珠宝丢了很着急。说了三遍后,这个人就离开出去了。然后,另一个人进来,接着问孩子:谁看到莫丽太太家的珠宝被偷走了?
    孩子们马上举手抢着说:我看到了,一个叔叔打开窗子,从窗子翻进来,他还朝两边看看,看见没有人的时候,才跳到屋里,然后他拉开莫丽太太的抽屉,看到里面有一串紫红色的珠宝项链,他就拿了装在兜里。偷到了项链以后,他肚子饿了,然后,他就跑到莫丽太太的厨房里,打开了冰箱,拿出面包吃了两口,然后又翻窗子逃跑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孩子想象了关于小偷偷项链过程的所有细节,这些细节有可能是这些孩子自己曾经偷吃面包或者饮料时的行为再现,也可能是看的电影或者是听别人讲的关于小偷的故事里的情节。可以肯定的是这群孩子没有看到偷莫丽太太项链的小偷,因为莫丽太太和小偷都是不存在的。当提问的人用暗示的方式问孩子:谁看见……,这时,孩子们就开始满足问话者的愿望,向他陈述自己看见的情节。这大概是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因为成人想要孩子看到,所以孩子就去满足成人。这时,孩子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所说的我看见,或我猜到,或我曾经听说,这几种说法的区别。但是只看现象,这些孩子确实在撒谎。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需要我们成人理解的。我们知道他们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所以,要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不要将撒谎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
如果孩子故意捉弄别人
    有时候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一定程度,象铁哥们那样用捉弄对方来检验友谊,表达情感。但是孩子对他人的需求和承受力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和经验,把握不好哪些是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快乐,哪些已经超越了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伤害。这时,我们成人的责任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由于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对他采取怎样的行动,而且直接用语言制止孩子即可。
如果孩子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例如,一个孩子为了不上课而装肚子疼,成人需要搞清楚孩子是否肚子疼,一旦确定不是真的肚子疼,就需要帮孩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使孩子不再担心,不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这说明我们成人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环境过于恶劣,才给孩子造成撒谎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撒谎,成人需要检点自己的行为。
给孩子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去撒谎,然后开始让孩子的撒谎不能成功。当孩子撒谎时,只是告诉孩子成人看到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当孩子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回去并让孩子向别人道歉。这时家长需要平静耐心,不放过一次机会,也绝不向孩子发脾气或使用情绪,更不必焦虑。孩子这个时期马上就要过去,而恐惧和焦虑以及不良的情绪只能造成孩子用更高超的手段去撒谎和偷东西,使这两个自然发展的行为成为孩子身上的坏习惯。

3.【温馨提示】

        如果家里没有恶劣环境,比如对孩子管教过严,在对孩子管教时总是用很不好的情绪,有一部分孩子在四岁多会出现撒谎或偷窃行为,这时家长如果判断出孩子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撒谎和偷盗,就应该给孩子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去试探。在孩子撒谎时,只要没有漏洞,家长可以假装没有发现,去认可孩子的行为。如果偷了别人的东西,态度要极其平和的不加任何情绪地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还别人,这样孩子只体验了成功却没有获利,所以孩子将来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利。如果家长有几次没有发现孩子,孩子也做得更加隐密,那也不必惊谎失措,在这个时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期望,孩子偷了什么,就与孩子一起想办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什么,让孩子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慢慢地孩子对偷也就不感兴趣了。
?  大约两个月之后,在孩子某次有破绽的撒谎之后,家长要抓住那个破绽平静地询问孩子,使孩子自己发现那件事情的真实过程与自己说的不一样,如果孩子是故意撒谎,在孩子承认后,告诉孩子这是撒谎,我们不可以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别人,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这样说孩子一般不会立刻停止撒谎,从此家长就要极其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出现撒谎,一定要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谎是不能成功的,慢慢的孩子也就不撒谎了。在跟孩子斗智时,一定不要使用情绪。
?  发现孩子偷盗时,也是不动声色,只是问孩子这个东西是妈妈给你买的吗?是你捡的吗?如果孩子说是,就相信他。如果家长平常不让孩子感觉到恐惧,孩子憋不了多久,一定会自己跟家长说出来的。前两次家长要博得孩子的信任,不能在孩子把家长做为知己,说出真相时,大发脾气,或者逼着孩子把东西送回去,这样孩子就不敢再相信成人。其实孩子偷拿的小物品,对孩子来说是不带有恶意侵占别人财产的目的,家长只要态度平和,孩子就不会获得犯罪刺激。几次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谈一次,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不经人家的同意顺便拿走,捡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别人。这样只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要指责孩子以前做得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盗这个词,不要让孩子把自己发展行为与这个词配对。跟孩子谈完之后,可以领着孩子把以前拿别人的所有的东西都一一还给别人,然后拥抱孩子,并对他归还物品这一行为表示欣赏。从这次事件之后,孩子拿一次,就归还一次。慢慢的孩子就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了。首先家长自己在孩子出现撒谎和偷盗时不要过于重视,不要成天都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长的这种重视会被孩子感觉到,使得孩子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行为,这种重视会强化孩子的撒谎和偷盗行为。


5—6岁关键期

1.【解读】

探索人类文化时期
    孩子到了五岁,就慢慢地脱离了物质本身,更加深入地使用物质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探索人的精神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精神所产生的产品是怎样的呈现的,逐渐的,他们开始注意到人的精神产品,如,人用纸和笔创造的作品对于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到这个时期,如果没有从小逼他学习文化知识,他会自然地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有兴趣,要画画,要学习,要写字。孩子会迷恋上识字、绘画、音乐舞蹈这些精神表达的语言,实际上,这些模式都是用来表达人类内心感受思想、观点和观察结果的。当孩子也有这样内涵需要表达时,他们会受人类文化的影响而选择使用这些表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几乎所有有着正常自由工作的孩子一到5岁,都会自然的对符号所产生的意义感兴趣,这时他们会去探索数字、文字、绘画,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和绘画欣赏的引领,孩子们也能够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们也会试图的创造出这些模式来表达自己。这也就是进入了蒙台梭利所说的文化敏感期。
进入文化敏感期后,他们发现了人类用来表达自己精神的形式可以是一些符号,一些模式,一些声音,如舞蹈,音乐,美术,文字。这都人类表达自己的语言。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去注意我要创造一个什么东西了,她们想要知道别人创造的是什么,他们要知道那书里写的是什么。他们一点不觉得枯燥,完全是自发的学习。这就是孩子进入了文化探索的关键时期。
探索群体关系时期
    孩子到了五岁的时候,明显地开始组织群体。这时他们已经意识到群体,并且有意识地在维持群体关系。我们看到,五岁后的群体与之前的群体不同,不同在于以前也会出现三个孩子,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群体只能维持到三个左右。一般情况,这三个孩子关系非常亲密,有很深的友谊情感,就是说,在五岁之前,孩子的群体是靠友谊和情感维系的。到了五岁之后,孩子的群体就变成四五个人以上的,而且是四五个人之间不会全部是由于有亲密的感情和友谊来维系群体,而且孩子们已经练就了与多个人在一起的技能和心理准备。有时候,群体中的人之间并不见得是好朋友,但是群体能够为同一个游戏目标和某种爱好达成共识,群体成员很习惯放弃自己的目标和爱好去适应于已达成共识的目标和爱好,这就使得目标和爱好能够涵盖更多的孩子。而友谊情感的涵盖量不足与目标和爱好相比。

2.【关键期帮助】

探索人类文化时期
    这个时候帮助孩子就是孩子问多少就告诉孩子多少,如果孩子来问你,问哪个字就说哪个字,不多说一个。要给孩子的探索留下空间,不问你,就一声都不出。在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时,千万不要做得太好,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最好做得比孩子还差,让孩子嘲笑你,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更不要人家问一个字,你给人读了一本书;今天刚教完,第二天就去考他。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紧张,害怕,他们会为了躲避这种被考的感觉,而不再向你求助,不去问你了,不去学了。所以要让孩子在这个时期获得成就感,让他自己有一天指着牌子把字念出来。
    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内在的动力。
    成人不要趁着孩子爱学习,就拼命多灌,这样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在工作时,要给孩子留出时间,不要为了建构原则,要求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去破坏他们的工作。这样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会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会自然地进入地学习中。
    孩子到了五岁,家长们就要开始考虑上小学的问题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其教学计划都是预先安排好的,是属于初级阶段的教育。入学之前,孩子们要完成许多的事情,包括身体发展达到正常的水平、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认知水平、一定的技能。对他来说,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是非常珍贵的成长机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探索群体关系时期
    如果孩子在五岁之前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身心自由、开放、受尊重的环境,到了五岁这后,孩子们就会有一个非常温馨和谐平等的团队。孩子们会非常温和自然地凑在一起,由一个孩子发起一项工作,其它孩子在这项工作的意图之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添加自己的内容,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去说服别人实现这个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没有被群体采纳,个体在群体中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人反对,或者个体会自然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去顺应于群体的想法。在一个游戏中,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不同的类似于领导的人物,这全看在这一环节中谁的想法被大家认可。想法被认可的人会暂时用自己的想法来指挥大家,这时在群体中没有强者和弱者的感受,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没有人长期处于弱式地位,也没有人长期处于强式地位。一般对于这样的群体,成人无法参与,成人任何时候的参与都会破坏群体的工作和氛围。所以成人千万不要以上帝自居来干涉孩子的群体结构。因为孩子这样的群体是人类最理想的群体,是真正的民主化的群体。
    只要进入了群体,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没有群体的孩子只要有朋友,也会获得很好的社会性能力发展。被群体忽视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孩子。
附:儿童社会发展步骤——
        一、各自为阵;
        二、寻找朋友;
        三、发现友谊;
        四、组成群体;
        五、发生社会关系;
        六、出现阶级;
        七、窝里斗;
        八、复归平和友善。
    儿童社会现象就是成人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强弱之分,强者领导弱者,强者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置,弱者在强者的领导下,也获得了安全感,找到了弱者的生存方式。这就是自然法则。我们能做的只有让强者更有人性更美好地领导他的群体,而无法使弱者在一瞬间变强。
    所以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是,当儿童对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探索的时候,成人所要做的是将人群的法则输入给他们,通过行为过程给他们建构起遵守法则的良好人格状态,而不是去干预他们成长中遇到的自然冲突,去替代他们经历或消除冲突,使他们不能获得成长。
    人类要遵守的基本法则是:尊重别人的物质和身体;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公用的物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需要等待;不可以占有已经属于别人的领地;不可以破坏别人的工作。

  评论这张
 
阅读(248)| 评论(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